“挣扎中”的华为:前三季度花了五分之一的营收在研发上

Connor 欧易交易所 2024-11-02 12 0

10月31日,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华为”)公布2024年前三季度财报。前三季度,华为实现营收5859亿元,较去年的4522.6亿元增长29.55%;归母净利润为628.68亿元,较去年的728.86亿元下降了13.75%。

以今年前三季度273天来算,华为平均每天约赚2.3亿元。

“挣扎中”的华为:前三季度花了五分之一的营收在研发上

图源:截图自华为财报

此前华为发布半年报显示,公司1-6月实现营业收入4108.23亿元,归母净利润为546.42亿元。照此计算,华为第三季度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50.77亿元和82.26亿元。

从营业收入来看,华为第三季度相比前两季的差距并不大,但归母净利润却比起前两季度的196.49亿元和349.93亿元,有一定幅度的缩水。

时代周报记者发现,华为前三季度的营业成本分别为887.41亿元、1164.38亿元、1021.49亿元,较为接近。

但第三季度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是波动较大的一项,第一季度该收益为亏损2.49亿元,第二季度该项收益2.13亿元,到了第三季度,该项亏损扩大达4.18亿元。

据媒体援引财务人士说法,华为今年前三季度利润的下滑可能与荣耀以及超聚变等业务的出售结算时间有一定联系。根据华为此前公布的年报,去年华为的部分利润来自于出售荣耀业务及服务器业务形成的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而这些业务的出售也在去年年底完成了结算。

另外,华为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前三季度,华为研发投入1274.12亿元,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高达21.75%。研发投入相比上年同期的1149.91亿元,增长了10.8%。

尽管华为并未公布各细分板块对其收入的贡献情况,但手机、汽车等业务一直是华为业绩的重要支撑。

手机方面,近期市场研究机构IDC、Counterpoint、Canalys等发布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华为位居中国智能手机第二或第三席,且年增长率都在20%以上。

展开全文

例如,Canalys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华为在中国市场的出货量为1080万台,市场份额达16%,排名第二,年增长率为24%。

今年下半年,华为的手机相关业务多次迎来突破性进展。9月10日,华为发布“科技新物种”三折叠屏手机Mate XT非凡大师。Canalys研究分析师钟晓磊认为,Mate XT三折叠产品掀起了智能手机新形态的讨论,并将为其新Mate系列的发布带来流量。

“挣扎中”的华为:前三季度花了五分之一的营收在研发上

图源:企业供图

另外,10月22日,华为带来了原生鸿蒙HarmonyOS NEXT 5.0,成为了国内除安卓和iOS操作系统之外的重要第三极。

据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透露,今年前三季度Pura70系列发货量同比增长154%,旗舰手机发货量同比增长71%。截至10月20日,鸿蒙生态设备已超10亿。目前,鸿蒙操作系统已拥有超过1.1亿+的代码行和675万注册开发者,在中国市场份额占据Top2的地位。

太平洋证券研报预测,华为的目标是原生鸿蒙应用达到50万个,之后仍有大量应用等待迁移适配。随着Mate 70等新品陆续发布带来华为硬件销量的上升,预计腰部及长尾应用有望出现指数级增长。

华为智选车业务方面,鸿蒙智行官方数据显示,今年9月鸿蒙智行全系交付新车39931辆。其中AITO问界系列车型9月共交付新车35560辆,全景智慧旗舰SUV问界M9系列交付15496辆,问界新M7系列9月交付16805辆,上市12个月累计交付新车20万辆。

截至9月23日,问界M9累计大定已突破14万辆,连续多月蝉联中国市场50万以上豪华车型销量冠军。

此前,赛力斯(601127.SH)入股引望披露的财务数据显示,引望2022至2024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5.87亿元、-55.97亿元和22.31亿元,预估2024年度归母净利润为33.51亿元,随着引望的营收和利润走上正轨,华为车BU业务也将开始扭亏为盈。

近日,华为创始人兼CEO任正非在最新谈话中提到,华为今天还不能说华为就能活下来,“中国99%的公司是可以与美国合作,他们没有受到制裁,他们的芯片算力比我们的高,他们能买到的东西比我们好。在这样的条件下,未来几年我们能不能生存、活下去?”他表示,华为还在挣扎中,内部谈话还在讲怎么克服困难。

对于未来AI,任正非表示,世界走向人工智能的潮流不可阻挡,由于芯片、算力等各种技术的发达,促进了智能时代的到来,现在这个时代的转折点是人工智能的应用。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评论